作为自治区足球改革试点城市,近年来,包头市针对足球人口少、氛围不浓、资源分散、青训体系建设滞后等突出问题,创新提出“一节三通五联赛”改革思路,持续推动足球改革发展,有力扩大了足球事业影响力和覆盖面,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省级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
“一节三通五联赛”机制中的“一节”指定期举办“草原国际足球节”。“草原国际足球节”由“展、赛、论、训”四大板块构成,充分集聚足球资源、传播足球文化、扩大足球人口、推动建立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足球文化展”展现足球文化魅力。以包头足球历史沿革和鹿城、蒙甄、痴狂球迷等俱乐部发展历程为主要内容,辅以法国尼斯、西班牙瓦伦西亚、虎扑体育等国内外知名俱乐部和机构足球文化,集中进行展示,普及足球知识,培养市民兴趣,营造健康向上足球文化。
青少年足球赛事提升足球训练水平。包头市先后举办了“鹿城杯”国际青少年足球轮回赛,邀请法国尼斯、西班牙瓦伦西亚、上海申花、江苏苏宁、上海幸运星5支足球俱乐部的U13球队参加,举办了全国校园足球夏令营、自治区“一带一路”足球夏令营和“大漠草原杯”足球夏令营,邀请288支青少年球队的8500余人参加了总计416场比赛,充分展示和检验了训练成果。
足球高峰论坛交流足球发展经验。足球节期间,邀请乌拉圭足协和国际知名足球俱乐部负责人围绕自身青训体系搭建和运作模式进行主旨演讲,国内外的足球名宿和国内资深媒体围绕“包头足球青训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
足球青训活动促进足球扎根校园。足球节期间,小罗、曾加、李金羽、李毅等国内外著名球星走进包头、走进校园,与青少年球员、教练员、球迷近距离接触;同时,对40余名教师进行足球青训培训,学习先进足球青训理念,促进校园足球蓬勃发展。
为有效解决足球资源分散、人才培养缺乏机制保障等问题,包头市创新建立学校、社区、俱乐部资源“融通”机制,实施“部校通”“社校通”“校直通”“三通”改革,相互借力、融合发展,厚植全市足球发展“沃土”。
实施“部校通”,实现足球俱乐部和学校合作共赢。针对足球俱乐部缺少运动场地和校园足球师资匮乏、场地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包头市探索实施“部校通”,并逐渐形成了“部校通‘123’”工作法。即明确“一种方式”(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细化“两类服务”(细化俱乐部与学校双方服务内容),实行“三重管理”(体育局、学校、俱乐部进行三重管理考核)。在实际操作中,坚持政府主导,选择具备资质的足球俱乐部,以俱乐部优秀教练员换取训练场地,为在校学生提供有偿教练服务,提升教练员收入水平;促进资源共享,学校将校园足球场地、设施免费向俱乐部开放,俱乐部通过训练、比赛打破学校普通体育教师足球专业技能“天花板”,将促进俱乐部发展壮大和提升青少年足球水平有机结合,共同推进;强化管理考核,制定出台相关管理考核制度,由市体育局、学校、俱乐部对教练员进行三重管理和考核,全面加强对教练员执教和服务水平的监督管理。
实施“社校通”,促进社区足球队和学校场地共享。针对社区足球场地建设不足、分布不均问题,按照就近原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给予学校一定补贴,用于场地管理与维护,学校在节假日期间免费向社区足球队开放,有效利用假期闲置的校园足球场地;同时,给予各社区足球队一定资金补贴,保障其必要经费支出,支持其开展各类比赛,各社区足球队实现了“有场地、能发展”。
实施“校直通”,解决足球训练和学业发展两难选择。为解决踢球与升学的矛盾,让孩子们既要踢好球,又要上好学,制定出台了《校园足球运动员升学“直通车”实施方案》,拿出最优秀的教育资源向足球特长生倾斜,为优秀足球苗子升学开辟“绿色通道”,构建了“小学广泛普及、初中重点培养、高中拔尖强化”的培养模式,形成相对固定、路径清晰、公平竞争的人才培养格局。目前,在全市确定77所小学、20所初中校和13所优质高中校为升学直通车学校,优秀足球苗子可以通过双向选择直接升入到指定初、高中学校,妥善处理足球训练与文化课学习之间的关系,构建形成了鼓励踢球、保障升学的良好发展模式。2018年,全市共有214名小学优秀运动员直通升入初中校,122名初中优秀运动员直通升入优质高中校,包钢一中12名足球特长生分别被北京体育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内蒙古大学等重点高校录取,进一步打通了优秀运动员的高校上升通道,有效解决了家长和学生的后顾之忧。
包头市建立以“城际、校际、职工、社区、职业足球”五大联赛为主的竞赛平台,不断完善和发挥足球赛事的制度体系和引领作用。
组织“城际足球联赛”,强化区域交流学习。定期与呼和浩特、鄂尔多斯以及周边城市联合举办“城市足球联赛”,目前,已连续两年开展12场次城际足球联赛,参赛人数逐年增加,累计达到1000余人次,促进城市之间足球水平均衡发展,提升包头足球的区域影响力。
组织“校际足球联赛”,锤炼青少年竞赛梯队。按照校园足球发展特点,包头市分类设计学段衔接的校园足球“4+1”联赛体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幼儿园)。组织校园足球“主席杯”、“市长杯”、“旗县长杯”、“校长杯”、“嫩荷芽杯”五级联赛5600余场次,参赛队员总数近4万人,有效提高了校园足球发展水平。包钢一中、包头市第一实验小学足球队分获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主席杯”高中组、小学组男子总冠军。
组织“职工足球联赛”,规范业余足球赛事。根据企事业单位多,产业职工人数多的特点,开展包超、包甲、包乙三级业余足球联赛,使业余足球竞赛迈上新高度。目前,全市已成立38支职工足球队,开展职工足球联赛128场次,参赛队员达到1100余人。
组织“社区足球联赛”,调动群众参与热情。充分发挥基层社区组织优势,调动群众广泛参与足球竞赛,形成全社会“谈球、看球、踢球”的良好氛围。全市共组建社区足球队112支,每年组织联赛超过1000余场次,直接、间接带动参与人数超过20万人。
组织“职业足球联赛”,突出带动引领。结合中国足协对中乙职业联赛的安排,每年积极承办鹿城草上飞俱乐部主场比赛10余场次,先后被中国足球协会授予中乙职业联赛赛区人气奖,足球赛事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凸现。
三年多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3.75亿元,校园、社会足球场地由改革前的不足100块跃升为如今的400余块,业余足球俱乐部由20支发展到53支,各级专业教练员和裁判员发展到300多人,参加足球运动的学生由改革前的1500余人跃升为当前的2万余人……社会足球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活力。记者赵遐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